住上敞亮房、用上自来水、走路不沾泥、电视频道多、养老有保障……这些都是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给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。新春走基层,记者发现各地以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,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焕然一新的农村环境让回乡过年的农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农村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让老百姓乐开了怀。可以看出,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上,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,真正带来了乡村的美丽新变化。(2月24日 光明网)
平心而论,乡村,就得有乡村的气息,否则乡村的个性也就丢了,更别谈美丽了。所以笔者对于新闻中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认真念好的地方经,看到了美丽乡村的真正魅力点。美丽乡村,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,也不是大肆的拆建,是真正用村民智慧和真情建设起来的温馨乡村。这样的乡村才有乡愁,有韵味,让我们舍不得走,走到哪里都会魂牵梦绕。
就如光明网记者在大年初一老家鳌溪看到的厚德乡村,大年数一,大家不是你来我往地走亲戚,而是集中在村里广场上举行捐款、奖学活动。这不仅是这个地方的“乡规民约”,更是激励当地百姓崇尚德善的好风尚。然而,这样的活动,在农历猴年大年初一,不仅人头攒动,更为鳌溪扶贫助学慈善会又因乡亲们的共同努力,注入了新年力量。50名优秀学生和1名乡村教师,成为乡亲们眼中的焦点人物,同样感受到的是他们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的关爱和希望。这才是真正让乡村美丽永驻的内驱力量所在。
一千个英雄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。一千个乡村,更有自己想要的美丽。所以,美丽乡村建设,我们只有真正念好地方特色的美丽经卷,我们才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的美,这份美,才会真正由内而外,气质恒生。暂且不论宏村、乌镇、华西、永联这些经典之美的乡村,我们至少也要有像新春记者走基层中感受到的那些乡村,在打造自己特色的美中,多开动脑子,用乡风民风扮靓美丽乡村,引导崇德向善好风尚的美丽乡村,用多重的激励机制,营造好民风好乡风。让乡村真正有气质、有品位、有后劲。
只有多念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经、特色经,我们才会走好美丽乡村的特色化建设之路,让驰而不息的乡村文明行动,去改变成千上万个乡村模样。让乡村有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,有多彩的文化惠民服务,有为他们办实事的村干部,有优秀的好村民。这些才真正是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最有价值的经验。(孙懿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