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梦瑶 通讯员 陈欢欢
“你看,我们的屋顶是红色的,上面装饰着黎族的大力神图腾,象征着我们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和勇敢。”冬风徐徐,我们刚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什黑村,便被村民王家珍的热情介绍点燃了好奇心。作为传统的黎族村庄,2016年前什黑村还是土道飞尘、房屋破旧,村民出行、产业发展困难重重……可现在映入眼帘的却是天翻地覆的景象。
原来,拂着琼中富美乡村建设的暖风,什黑村如今早已乘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快车。2017年,村民们在独具黎族风味的新房过了第一个春节,贫困户抱团发展养豪猪产业,获得了第一笔分红,每一个“第一次”都正在悄然改变着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为琼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之路铺垫基石。
投入资金4.73亿元 勾勒百个富美乡村
放眼观望琼中各黎村苗寨,还有很多村庄像什黑村一样正发生美丽蜕变。2017年琼中将100个村庄勾画进了富美乡村建设蓝图,细分为一、二类村庄、旅游村寨、巩固提升村等建设目标,包含民居、公共服务设施、生态环境、景观风貌等建设,按照产业发展型、环境整治型、休闲旅游型等形态打造。这100个富美乡村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,在这片大地上,村民喜笑颜开地展望着美好新生活。
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必须始终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琼中县委书记孙喆对此深表认同,“琼中作为典型山区农业县、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要想振兴乡村,就要依托全省交通枢纽中心、最优生态环境、原生态黎苗风情、系列优惠政策等雨露滋润,围绕‘打绿色牌,走特色路’总体发展思路和‘一心一园一带八区’总体发展布局,持续深入开展‘富美乡村’建设,打造文明和谐、生态宜居、文化浓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不仅从面貌上改善农村环境,更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”
四年来,琼中累计整合投入资金4.73亿元,以“五美”(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美、实施配套功能美、生态人居环境美、产业发展生活美、乡风文明和谐美)为抓手,打造集“富、美、趣、和”于一体,可游可憩、宜商宜居的富美乡村示范点112个。
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富美景象跃然眼前
记者漫步到琼中各村各寨,振兴乡村的富美景象频频跃然眼前,无一不诉说着这里生机勃勃的黎苗风情和幸福新生活。冬风徐徐,明媚的阳光照在大地上,一排排崭新民房依山而建,或是白墙青瓦、或是满墙涂鸦、或是竹亭院落……美丽的村庄,溢出来的乡愁,形成一幅幅秀丽的山水图。
琼中在乡村振兴途中一路披荆斩棘,危房改造、基础设施完善、环境卫生整治、水环境治理等建设日趋完善——“五网”建设加快,乡镇供水厂、建设农村安全饮水项目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相继完成;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全覆盖,4g网络覆盖率达98%;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加快推进;引进中国燃气在琼中率先实施城、乡、村一体化天然气管网项目。
与此同时,琼中率先在全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,在全县10个乡镇、4个农场、544个村庄,稳步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全覆盖,探索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、推进脱贫攻坚、提高农民素质的高效规范农村污水处理新路子。
黎村苗寨沐新风 提振乡野“精气神”
“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,培育文明乡风,突出民族特色是振兴路上的重要一环。”湾岭镇鸭坡村党支部书记黄弟说,自从鸭坡村建起了全省第一个共享书屋后,不仅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,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修养。
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核心,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,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,琼中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。截至目前,累计建成乡村大舞台116个,102个村小组文化室,设置农村书屋100个,农民群众自发成立了上百支黎苗歌舞文艺队,“一约二会”(村规民约,村民议事会、红白理事会)潜移默化地“约束”着村民,“学文化、重文化、强文化、促和谐”的氛围更加浓厚。
海南中部地区全域旅游发展,也在琼中一座座富美乡村的蜕变中,为乡村振兴蓝图抹上了浓厚一笔。在富美乡村创建中,琼中注重融入民族元素,深入挖掘黎苗风情、人文历史等元素,将代表当地民族特色的图腾文化等融合到整体建设中,打造了一批民族特色鲜明、整村统一的村寨景观。
据了解,2018年琼中还计划通过“连点、串线、成片”推进方法,在全县高规格、高品质建设40个富美乡村。(来源:南国都市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