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梅,武夷山下的一个小村,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以东4公里处,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。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,故名。清康熙、乾隆年间,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,兴盛一时。村落中明清风格的祠堂、古井、老街、旧巷,无不让人着迷。
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,村落建于隋朝,里坊兴于宋朝,街市隆于清朝。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,古民居“三雕”景观资源尤其丰富。村落中祠堂、古井、老街、旧巷与民谣、山歌、龙舞、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,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。
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,故名。清康熙、乾隆年间,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,兴盛一时,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。这些集砖雕、石雕、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,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必游景点
邹氏祠堂
祠堂临溪,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占地约200多平方米,为砖木结构。邹氏原籍江西南丰,公元1694年,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入闽,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。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,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商贾。
地方史料载,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,取得成功后,建豪宅七十余座,修当溪建码头,立家祠设文昌阁,大兴土木,传教化,重教育。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,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。
邹氏大夫第
位于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北街,为清代建筑,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“中宪大夫”而得名。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,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。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,题材丰富,形象逼真,富有生活气息。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,分别雕刻蝙蝠、花卉、几何图形等,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。
梅溪
下梅当年因茶市兴,水道是下梅的命脉。在村旁流过梅溪一直是下梅通向武夷镇乃至海外交通要道。流入梅溪的当溪划村而过,将下梅村分成南北两片。长九百余米的当溪是一条人工运河,是康熙年间,为了茶市而规划修建的,沿河设了九个埠位。而当溪两岸,有南北二街,临溪的街边设了靠栏,可坐可倚,溪上小石桥比比皆是,交通来往便利。
达理巷
在下梅村,有一条很特别的巷子,叫达理巷。这座巷子紧挨着方氏参军第的巷子,有一段感人礼让的故事:邹氏建豪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,两户人家后墙紧贴,都无法开后门。因门第观念互不相让,甚至还发生过多次争执吵闹。方参军镇守边关在战场上牺牲了,因此方氏是忠烈门第。但是方氏经济不景气,家眷处于贫困之中,一时拿不出钱共同修巷子,邹氏不忘扶贫济困,就出钱帮助方氏,方氏也十分感激,马上让出封火墙,邹氏主动承担了修建巷子的全部费用。邹氏的后门开通了,方氏与邹氏又成为友好的邻居,所以这条巷子就叫做“达理巷”。
闺秀楼
位于下梅北街邹家,是第宅内的附属建筑,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、妻妾小女休闲娱乐。此楼结构精巧,为双层楼面:底层木板饰以花纹,上铺方砖,图案整洁。吊顶装饰精美木刻图案,四壁雕窗,可环眺窗外山水景色。
行前指南
交通:从武夷山市区可乘中巴或公交车直达下梅,或者搭乘从武夷山度假区前往下梅的公交车
美食:在当地可以买到村民自制的武夷茶、野生红菇、香菇、木耳、农家自酿的米酒等土特产。
住宿:酒店
美丽乡村: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